1.檢查毒性
主要是檢查清塘藥物的毒性是否完全消失,如果塘水里仍然有殘余毒性,那么就不能放魚苗,只有確認沒有毒性了,才能進行魚苗的培育。
檢測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儀器進行精密測定,這種方法雖然準確,但是費用高,而且對養殖戶來說也不實用;另一種是用生石灰清塘時測定pH下降到9以下,說明毒性已消失。
特別提示:
一種簡便實用的方法就是將幾十尾即將培育的魚苗放入網箱中,網箱設置在池塘內,池塘里的水位必須在50厘米左右,0.5~1天后觀察魚苗活動是否正常,如果魚苗活動正常說明毒性已經消失,可以大量放養魚苗。
如果發現有魚苗死亡現象,說明水中還有殘余毒藥,此時不可放魚苗,需要繼續進行觀察,另外還同時可以觀察池中有無水蚤。
2.拉網
用較密的網拉空塘1~2次,看有否野雜魚、蛙卵、水生昆蟲等敵害混入,一旦發現要立即予以滅殺。
3.檢查池水肥瘦程度
如果池水過瘦,就需要及時添施肥料培養水質;如果池水過肥,可加些新水;
如果發現池塘里大型浮游動物繁殖過多,可用2.5%敵百蟲殺死,用藥劑量為1~1.5克/立方米,另外可以采取生物法來防止大型浮游動物大量繁殖,每畝可先放13厘米左右的健康鳙魚種200~300尾,待魚苗下塘前再全部捕出。
4.緩苗處理
魚苗運輸一般都是通過用塑料袋充氧密閉運輸的,特別是長途運輸的魚苗,由于運輸時間長,魚苗一直待在塑料袋內,結果導致塑料袋和魚體內都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有時會使魚苗處于暫時麻醉甚至昏迷的狀態,我們可以通過肉眼來鑒別,如果看見袋內的魚苗大多集中成團時,可能就表示魚會暫時因二氧化碳過多而昏迷。
如果將這種魚苗直接下塘,毫無疑問,這時魚苗的成活率極低,這種情況下就要先經過緩苗處理后再入池。
具體的技術措施是將經過運輸來的魚苗尤其是長途運輸的魚苗,先放在魚苗箱中暫養。
暫養前,先將魚苗連同塑料袋一起放入池內,過5分鐘后再將袋子轉一轉方向,經過2~3次約20分鐘的處理后,當袋內外水溫一致后再打開塑料袋,把袋內的魚苗放入池內的魚苗箱中暫養。
暫養時,要經常用手或其他器具在箱外劃動池水,以增加箱內水的溶氧量。
特別提示:
一般經0.5~1.0小時的暫養,魚苗血液中過多的二氧化碳均已排出,魚苗的活力會大增,具體表現為它們會集群在網箱內逆水游泳。
5.飽食下塘
經過緩苗處理后的魚苗在下塘后,將會面臨著適應新環境和盡快獲得適口餌料這兩大問題。
如果我們在下塘前投喂鴨蛋黃水或雞蛋黃水,保證魚苗能飽食后再放養下塘,實際上就是保證了仔魚第一次能安全攝食,其目的是加強魚苗下塘后的覓食能力和提高魚苗對不良環境的適應能力。
先將鴨蛋或雞蛋在沸水中煮1小時以上,越老越好,以蛋白起泡者為佳。
取蛋黃掰成數小塊或者揉成粉末,用雙層紗布包裹后,在臉盆內輕輕漂洗出蛋黃水,最后將臉盆內的蛋黃水淋灑于魚苗箱內。
一般1個鴨蛋黃或雞蛋黃可供10萬尾魚苗攝食。待魚苗飽食后,肉眼可見魚體內有一條白線時,方可下塘。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掃一掃,關注我們
版權所有:廣東越群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粵ICP備20020828號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汕頭